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中心举办第五场教师发展基金项目I结项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7-07-11  浏览次数:

628日下午,第六期教师发展基金项目Ⅰ结项研讨会第五场在教师发展中心活动室举行。中心邀请林杰、刘慧珍老师担任评委,由查萍、张璐、王克志、吴沈括四位老师分别做结项汇报,两位评委针对不同项目给出了中肯评价,与在场的各位老师分享自己的心得与经验。

首先来自体育与运动学院的查萍老师,以“微信平台下体操微课的制作与运用研究”为题进行结项报告。为解决课时有限、竞技体操动作需要不断的重复再现等问题,需要充分利用媒体辅助教学,进而实现重复播放,发挥灵动学习的优势。查萍老师借助公众平台建立公众号,制作体操微课,课前微信推送新授课技术的微课,课后要求学生在微信群里面打卡练习,丰富了体操技术课的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学习效率。评委点评到微信是一把双刃剑,应该与时俱进,有效运用;微信是一种可以解决课时减少的好方法,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预习和课后练习的参与度。

来自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张璐老师,汇报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审美情趣”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张老师申报项目时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法PBL,但在实际教学中还运用到同伴式教学法。对于非艺术专业类学生,课程沿着西方音乐史及西方美学的历史脉络进行讲解,通过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片资料等,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并且结合事例,建立微信组的方式进行分组讨论,在后半学期中,每节课半小时留给学生展示。评委指出各种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具体理解;可以混合使用不同教学法,但建议就主要的方法加以探索。

第三位汇报的老师是来自化学学院的王克志老师,他的题目是“前期铺垫/后置教学法在大一新生化学研讨课中的应用”。首先王老师分享研讨课的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等。在教改尝试过程中面临学生必须要有讨论课所需的知识储备、教学内容的承前启后、如何组织有效教学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分析选取“沉淀溶解平衡”这一章进行本次的项目。课程开展的整体方法为前期知识铺垫“化学平衡、酸碱平衡”——后置研讨课——分组、分配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班长)——组长领导下的团队备课——团队备课——点评、总结和授奖。最后王老师总结到绝大多数同学能积极参与,乐于尝试这种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更容易看清教学的难点、能从学生的教授中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评委点评到教师教学法本身的运用还需要明确,要有确定的时间前置,明确学生研讨的目的,教学方法本身也需要一个总结;“没有完美的教学法,教学法不是万能的”。

吴沈括老师的项目为《英美刑法》跨文化讨论式教学法,授课对象是本科卓越班的大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主要运用讨论式的方法,在分组的基础上,每一组配备一名硕士留学生,介入了真实的外国元素,深层次的和大家讨论、交流。本课的立意是重视体系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期中的讨论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交叉打分,让受众能够理解所讨论的内容。最后吴老师总结,引入留学生进入课堂,是一种开放性的尝试。具体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对体系性的认识,在讨论过程中强调受众优先,对文化的展示要让参与课堂的同学都能够理解。评委老师询问了学生沙龙的做法,与在场的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学生自主讨论和汇报的时间安排及分小组学习汇报环节如何给学生评分等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