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中心举办“教师发展基金”项目I结项研讨会(文科组)
发布时间: 2016-10-12  浏览次数:

922日上午9时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I结项研讨会(文科组)在英东学术会堂第三会议室举行,中心邀请教育学部的林杰老师和刘慧珍老师担任评委。来自不同学院的杨泉、洪爽、王熙、丁怡以及连红萍等五位老师分别做结项汇报,两位评委针对不同项目给出了中肯评价。

第一位丁怡老师来自艺术与传媒学院,以“肢体感知——启发式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为题进行了项目汇报。丁老师介绍到,自己的项目是受舞蹈教学的启发,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肢体接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如将手放在学生肩膀上让其感知如何触键。在实践中,肢体感知的方法收获很大。丁老师用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了教学精彩瞬间以及教学成果。两位评委表示,这种新颖的方法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略有出入,关于肢体接触的恰当点很难把握,丁老师解释道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好艺术家是中性的,只有中性才可以更全面,中国传统教学法正是缺乏恰当的肢体接触,这种接触不仅能教学相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沟通。

文学院的洪爽老师主要就辩论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进行了项目阐述。洪老师从自身授课经历出发,详细介绍了项目缘由和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成果。学生人数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顾及所有同学;洪老师在新学期中采取了辩论式教学法,学生自行分组、选择辩题、课下准备,在最后一周进行展示。辩题都是教学重点难点与热门信息相结合的主题,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事实表明,辩论式教学法效果颇佳,提高了参与度,激发了学生潜力。评委老师对此项目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但也提出辩论规则会限制学生思维,强制支持某个观点。对此,洪老师认为,学生即使没有选到心仪的题目,但是在课下准备过程中也会学到新知识、有新发现,辩题正反双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大家都会学有所得。

政府管理学院连红萍老师的项目是“‘同伴教学法在《社会保障概论》课中的应用。此门课程的教学大体分为四部分:概念认知、政策分析、专题研究、总结汇报。同伴教学法主要应用在专题研究阶段,学期伊始,老师给定几个研究方向,学生自行分组选择题目进行研究。方法包括文献阅读、课堂讨论、课题讲授、社会调研和实际观察等。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以及与老师沟通,能够通过实践不断解决问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调查研究能力,也培养了自己对项目课题负责任的态度。同时,连老师也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改进措施。评委林杰老师认为此方法与传统意义上的同伴教学法不甚相同,融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是一种扩大化了的同伴教学法,模式有创新,有效果,但是还需要对项目题目进行恰当的改进。刘慧珍老师提出如果题目不合适可以寻找更确切的说法,不要模糊套概念。

王熙老师来自艺术与传媒学院,她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为题介绍了自己的项目体验式教学在戏曲舞蹈表演课程中的应用。科班出身的王老师认为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且审核都是定量化的,不能培养出有自主观念的成熟舞者。体验式教学下,老师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表达。整个方法包括阅读文本、观赏学习戏曲片段、提炼特征、形象转化、舞蹈组合几个方面。课堂中,王熙老师为学生请来专业戏曲演员给大家讲授以辅助理解。这种方法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表达与审美认知,同时也提升了课堂层次,即从戏曲到整个传统舞的认知。期末汇报的结果显示,这种方法使学生更加有悟性,表达更加全面。两位评委都对王老师的展示给予了好评,认为整个课题设计合理,根据培养目标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且汇报结构合理,总结到位,有成果有反思。

汉语文化学院的杨泉老师就运用概念地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进行了精彩的演说。杨老师以自身教学经验为例,讲述了留学生中文听力教学中概念地图及翻转课堂的应用。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主要是生词问题,杨老师改变了传统以老师教学为主的方法,运用概念地图带领学生融汇贯通。课下学生自行分组提前准备老师给出的生词,上课给同学讲解,老师进行点评再带领大家学习课文。从实践成果来看,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成绩,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但是可能存在操之过急的问题,教学方式转变过快学生一时无法接受,在之后的教学中要慢慢循序渐进。评委老师表示,杨老师的教学对象比较特殊,但是老师全身心投入,真心为学生,提升了学生学习水平,虽然实践中有些不足,但是整体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希望杨老师继续进行教学改革,逐步提升教学方法。杨老师的方法结合了概念地图与思维导图,创新思维值得称赞。

最后,林杰老师和刘慧珍老师都表示,几位老师能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同、授课对象、教学目标等,创新出更具成效的教学方法,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希望各位老师再接再厉,继续促进学生发展及自身提高。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